雷锋,一个曾响彻大江南北的名字,上到老下到小,无一不对他的故事耳熟能详。
雷锋精神,更是对无私奉献、乐于助人的具象化,国家将每年的3月5日定为“雷锋日”,为的就是鼓励大家学习雷锋精神。
1962年8月15日,雷锋和战友外出执行任务,不幸因公牺牲,去世时年仅22岁,正是大好的青春年华。
大众为雷锋的牺牲感到惋惜,但对于详细情况,他们始终不得而知,直到41年后,曾经参与过现场勘察的工作人员,终于将真相公之于众。
而当人们听到这一些细节时,都会忍不住流下了心痛的泪水,那么究竟是怎样的真相,才会让大家如此泪目呢?
雷锋本名雷正兴,194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贫苦家庭中,从童年开始,雷锋的生活就充满了辛苦和坎坷。
父亲雷明亮曾参加过毛主席领导的农动,年幼的雷锋,打小就听父亲说起毛主席的事迹,久而久之,不免对人心向往之。
在他4岁时,家乡迎来了日军铁蹄的践踏。面对侵略者的无情扫荡,参加过农动的雷明亮,毅然决然的拿起了武器,对日军发起了反抗,最终英勇牺牲。
父亲的死亡,让这个贫寒的小家彻底失去了顶梁柱,为维持生计,年仅12岁的哥哥雷正德,不得不站出来,挑起养家的重担,去了一家机械厂打工。
年幼的雷正德,不仅遭到了工厂老板的无情压榨,还在日复一日的繁杂工作中患上了肺病,疲病交加下,导致他在工作时出现了精神恍惚,一个没注意,手臂就被机器弄伤了。但他的受伤,并没有唤醒老板的良心,反而变本加厉的对他进行压榨。
但是厄运并未放过这一家人,哥哥去世不久,弟弟就因为高烧不退而早夭,接二连三的打击,早就让这个小家摇摇欲坠,若不是为了雷锋,母亲怕是早就随着丈夫孩子一起走了。
然而麻绳专挑细处断,为了养活雷锋,母亲不得已去地主家干活,谁知竟然遭到了对方的欺辱,不堪受辱的她,最终选择了自杀。
短短几年的时间,雷锋就失去了所有的亲人,成了一名孤儿,此时的他,只有7岁,何其可怜?
不忍见孩子无家可归,六叔公和六叔奶奶主动提出照顾他,还有不少热心村民的帮助,雷锋这才得以存活下来。
1949年,湖南解放后,雷锋得到了久违的上学机会,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,还让他将当成了榜样,从此下定决心,要成为一名战士,回报党和人民对他的再造之恩。
看着眼前的小不点,连长感到既欣慰又好笑,便说他年纪还小,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好好学习,等将来长大再考虑要不要参军,并送给他一支钢笔,当做鼓励。
雷锋谨记那位连长的教导,一直在努力学习,1950年,雷锋当上了儿童团团长,热情参加土地改革,分到了3.6亩耕地与一些生活用品,还被乡政府的党支书送到了刘家祠堂小学读书,学费全免。
1954年,雷锋考入清水塘完全小学,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,被选入中队委员。1956年,小学毕业的雷锋在安庆乡政府当了通信员,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。
因为工作出色,雷锋在1958年被调到团山湖农场就职,为响应望城县团委提出的捐献一台拖拉机的号召,雷锋捐款20元,成为全县青少年中捐款最多的一个,随后县委决定派他去学习开拖拉机。
与此同时,三大改造真正开始,重工业发展成了新中国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,雷锋立马响应号召,到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。
同年秋,他到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,在他的心中,毛主席就是他的大恩人,他迫切的想要做出一番事业,让毛主席看到他、知道他。
1960年1月,雷锋收到了招兵的消息,满怀激动的递交了报名表,但他从小营养不良,以至于身形瘦小,无论是身高还是体重,都不符合招兵的要求。最重要的是,雷锋还没有政审表,难以获得批准入伍。
他并不甘心就此放弃,便多次找到政委表明自己参军的决心,看着眼前真诚的年轻人,辽阳市兵役局余新元政委,就把雷锋送到新兵大队,当
因为不忍心看着热血青年被埋没,接兵参谋戴明章通过长途电话,向工兵团团长吴海山请示:
看着雷锋的材料,领导表示当下是国家积极建设的时候,正需要这些有志青年的加入,于是破格同意,在登车出发前8小时,雷锋参军入伍。
新兵连训练结束后,雷锋被分配到运输连当驾驶员,因为表现出色,第一个下到战斗班。1960年8月,抚顺发生水灾,雷锋在第一时间就参与救灾抢险,带病连续奋战7天7夜,因表现突出,雷锋立下了二等功。
随后他又把平时节约下来的100元钱,全都捐给了灾区,因此受到部队表彰,被树立为
“我要是没有,没有毛主席,早就死了,是党和毛主席救了我,所以我得好好工作,多做工作来报答这份恩情,我不能忘本,不能忘恩。”
东西坏了舍不得扔,修一修接着用;衣服破了也不换,缝缝补补又三年;就算是到工地帮忙干活,也都会把地上的破铜烂铁捡回去加以利用,实际做到了资源回收利用的最大化。
1961年,雷锋当选为抚顺市第四届人大代表,并光荣入党,但他没有就此松懈,而是继续努力工作,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,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情,他都会勇往直前地去做。
每次出门路上,雷锋不是在帮这个,就是在帮那个,他的事迹很快就得到了大众的称赞:
他俨然成了乐于助人的代名词,就连上级领导都倡导大家,要像雷学习,做好人做好事。
1962年8月15日,雷锋奉命去送粮食,随行的还有战友乔安山,两人一同参军,被分到同一个班、同一台车,是情同兄弟、亲密无间的好战友。
执行任务的路上并没发生什么问题,他们成功将粮食送到了目的地,却没想到回来的路上,出现了意外。
雷锋和乔安山在任务结束后归队,当时已经是饭点了,原本打算去吃饭的两人,却在下车后看见车身溅满了污点而改变主意。雷锋一向对汽车十分爱护,当即决定先把车清理洗涤干净再去吃饭,乔安山也欣然同意。
随后他们开车向水源地进发,不过靠近水源处必须经过一个较为狭窄的通道,路口不够宽敞不说,还有一根用来晾衣服的木杆横在道路上。为了顺利通行,雷锋立马下车查看情况,然后指挥乔安山向左转。
在雷锋的指挥下,乔安山全心全意都放在了前面的路上,就在卡车即将顺利绕过木杆时,乔安山听到了一声响,这让他有了不少的预感,赶忙就用车上下来,却见雷锋已经倒在了路边,用来晾衣的木杆也已经断裂了。
焦急万分的乔安山高声呼救,雷锋被送到了抚顺矿务局职工医院抢救,由于伤势严重,他必须被送到202医院做抢救。于是乔安山和其他战友,以及医护人员,再次将雷锋送上救护车,紧急前往医院。
不幸的是,因为颅内出血过多和重度颅骨损伤,雷锋还是在手术后不久去世了,年仅22岁。
原本在10月份,他可当作楷模代表去参加国庆阅兵,亲眼见到毛主席的。
雷锋的致命伤是由一根木杆,直击头部右侧太阳穴引起的。这次冲击导致了雷锋颅骨的严重骨折,以及颅内大量出血。
部队领导得知雷锋的死讯,感到十分震惊,当即决定让雷锋的直接上司和几名亲密战友组成一支小队,前往医院处理后事,并将他的遗体送回部队,同时让史宝光去现场勘查雷锋具体死因。
随后史宝光带着当事人乔安山前往案发现场,询问过乔安山事发经过,在现场,他发现了断裂的木棍和轮胎的刮痕,根据乔安山的证词和现场的地势,史宝光有了总结:
在雷锋出事的地方,路边有一个水坑,地势不平,乔安山在开车时经过水坑,造成了车身倾斜,撞到了晾衣的木杆,导致木杆发生断裂,偏偏晾衣杆上还拴着用来晾衣服的铁丝,断裂后的木杆被铁丝拉扯着往回弹,从而砸向了不远处的雷锋。
而当时的乔安山正处在驾驶盲区,无法观察到后方的情况,才有了这么一出意外事故,这不是乔安山的责任。
史宝光将调查的最终结果上报组织,表示雷锋是因公殉职,意外身亡,领导也认可了此说法。鉴于雷锋深受人民喜爱,为了让乔安山不被误解,他的牺牲真相一直没有对外公布,反而是以一种模范标兵的形象加以宣传。
尽管如此,乔安山始终心怀愧疚,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责任,直到退伍后,他才坦然面对这件事。
乔安山退伍后,回归到了普通人的生活,他决口不提和雷锋的关系,既怕想起牺牲的战友痛苦不已,又怕被人追问牺牲的细节。
双重压力下的乔安山,决定延续战友的精神,像雷锋一样去做好人好事,继续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,以此减轻心中的愧疚。
2003年,距离雷锋的牺牲已逝去了41年,作为曾经的调查人员,史宝光接受了媒体的采访,并首次公开提及了雷锋的具体死因。
此时的乔安山,也逐渐走出了战友牺牲的阴影,不再沉湎与愧疚和自责当中,反倒提供了不少详细的证据和证词,以及一些雷锋的受伤情况、急救过程和后续的医疗方案。
他的陈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亲历者的视角,更让大家切实的靠近了雷锋这个人,而不再是一个符号、一个象征。
雷锋的牺牲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他的无私和付出,乔安山也以他的名义继续为人民服务,实际做到了雷锋的那句人生格言:
雷锋精神是无私奉献的精神;是忠于党和人民、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;是在平凡的工作中,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“螺丝钉精神”;是不计报酬、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;归根结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。
雷锋虽然从小生活贫苦,却始终不被苦难打到,他的精神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,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。